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文化多样性与教师教育

【作者】:admin
【关键词】:
【摘要】:一、教师教育必须把多样性文化列为必修课 文化,一些辞书对它的解释是: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又特指精神财富,包括教育、科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

一、教师教育必须把多样性文化列为必修课

文化,一些辞书对它的解释是: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又特指精神财富,包括教育、科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道德、制度、宗教、习俗等;有时专指运用文字的能力或具备的知识水平。外国学者试图缩小文化所涉及的范围,便利用“文明”的定义,或认为两者几乎等同,或觉得文化主要包括文明,还指出文明就是文化的潜化或深化。无论从泛指还是特指的概念出发,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解释,文化都为人类所共同创造和拥有,几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试想,文化包含的物质财富有多少种类?包含的精神财富有多少种类?包含的文明成果有多少种类?谁能计算出来?与它如此丰富的内容相对应的表现形式,其多样性自然也是无法用数字形容的。在传统观念当中,文化的内涵又如何? 南齐诗人王融《从武帝琅邪城讲武应诏诗》说:“早逢文化洽,复属武功宣。”其中,“文化”与“武功”对举,说明前者是全部文治教化的结晶。这种解释,兼容文化的泛指与特指。如此广揽并包式的“结晶”,同样决定其表现形式的无比多样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加快,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多元文化时代,也如期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代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之相关,教师教育自然需要充实、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全国的教师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要有扎实学识、通用知识、宽阔视野;有一潭水的知识量等。所谓“扎实学识”,点中有面,要求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其他科学知识即多样性文化知识;所谓“通用知识”,由点到面,强调融会贯通多样性文化知识;所谓“宽阔视野”,依旧是“面”的问题,是宽打知识基础的结果,应该是知识量的增长、学识质的飞跃、知识结构的深化,这一切都离不开掌握多样性文化知识;所谓“有一潭水”,综合涉及知识的深度、广度问题,仍然离不开吮吸多样性文化养料。由此说来,了解熟悉多样性文化,是教师具备扎实学识的良好基础,是掌握通用知识的必由之路,是拓宽视野的重要环节,是“有一潭水”的源头活水,教师教育必须把多样性文化列为必修课。

二、多样性文化产生的要素与教师教育

多样性文化的产生,是它的外部与内部诸多要素,还有一些主观与客观条件,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碰撞的结果。这些要素和条件,推动着文化不断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直接关联着多样性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也与教师教育息息相通。

首先说到社会要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必然牵连着一代文化的兴衰,决定着一代文化的发展趋向。比如我国古代的每次改朝换代,都形成不同时期的文化,其中,有周秦文化,两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这些文化均有各自的特点,均为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他们共同构成文化的多样性。时至今日,不仅是从事理科教学的教师,就是从事文科教学的部分教师,对祖国各个时期的文化并不十分熟悉,学生询问这方面的知识,则“茫如坠烟雾”。加大对教师这方面知识的普及,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熟悉历史、 熟悉各个时期的文化,是文化传播者——教师必备的素质。

其次说到一些政治要素。国家推行的大政方针、措施、制度等,对某种文化的传播或禁止、发展或停滞,产生直接影响。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策略,给予儒家文化以毁灭性的打击。再如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使儒家文化得到空前的复兴和畸形的繁荣,甚至后来的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化趋向,都与之相关联。教师教育应该包括研究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状况,尤其包括研究现今阶段国家的政治形势,使教师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教师丢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优良传统,对国内外局势,漠不关心;对国家的政策、方针,或置若罔闻,或琢磨不透,领悟不深;面对由政治因素导致的多样性文化,不愿意接受。久而久之,政治意志消磨殆尽,很难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有鉴于此,教师教育应该对症下药,解决这些问题。

文化的地域性。地域性决定着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中原文化等都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它们汇聚成祖国文化的多样性。仅以先秦时期我国华北文化分支齐鲁文化为例:齐鲁东濒大海、北临黄河、西环平原、中傍泰山的地域环境,哺育了阶段性的璀璨多彩的文化,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代表人物创造的儒家文化,孙武、吴起、孙膑等代表人物创造的兵家文化,管仲、 墨子等代表人物创造的法家、 墨家文化,晏婴、 左丘明等代表人物创造的传记、 史学文化,甘德、邹衍等代表人物创造的天文学、阴阳学文化,鲁班、扁鹊等代表人物创造的工匠、医学文化等。这一类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起到奠基的作用,应该纳入到教师教育的教材当中。

2013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新的《刑事诉讼法》和2015年2月4日实施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把电子证据列为法定证据的一种,也结束了理论界和实务届对电子数据的纷争。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情况下,电子数据诉讼活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电子数据保全的案件发生与生活密不可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未赋予证据保全制度独立存在的价值,而将其作为证据收集的一部分”。[1]现今整个立法体系没有一部相对完整的对电子数据保全的指导和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网络纠纷和网络电子犯罪案件的迫切需要。

文化的群体性,顾名思义,是由一个个群体创造的文化。仅就一个群体的全体成员来说,各自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千差万别,所共同创造的文化必然具备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保证了人们的创造力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我们应该保护这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此同时,也需要我们处理好全球一体化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矛盾关系。

随后说说文化的自身要素。人类文化自有其内部的发展规律,其多样性的发展也自有规律可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文化,凭空臆造不行,揠苗助长也不行,强加上的一切人为因素都不行。不管什么时代,也不管什么国度,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文化事业就兴旺发达;违背其发展规律,就谈不上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掌握文化的发展规律;教师教育也必须把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一个研究重点。教师教育要使所有教师明白: 只知道不认识掌握教育规律,不能教育好学生,不掌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也不能教育好学生。

某地铁盾构隧道在运营期出现管片衬砌几何形态异常以及变形较大等问题,相关部门针对上述问题对管片衬砌变形较大的区域进行了专项病害整治,获得了该盾构隧道在管片收敛整治过程中的变形特性。

接着说到文化积累的要素。一方面,文化遗产的积累自然构成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人类创造文化的经验、教训的积累,也是一种财富。我们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就能在创造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征程上,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我们继承文化遗产,吸取人类创造文化的经验、教训,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是为现实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的。教师教育应该从教师的实际工作出发,要求教师继承文化遗产,吸取人类创造文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从反面说来,不熟悉祖国文化遗产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了解人类创造文化经验、教训的教师,同样是不合格的教师。那么,如何变不合格为合格的教师呢?教师教育应该加上普及文化遗产的内容,应该加上介绍人类创造文化的经验、教训的内容。

2.1.2 叶肉解剖结构 经观察,地枫皮叶肉栅栏组织发达,由2~3层椭圆形或长柱形的细胞整齐排列构成,第1层细胞含较多叶绿体,细胞较长且紧密,第2、3层细胞不明显,细胞短且疏松。从表3看出,靖西样地的地枫皮栅栏组织较厚及紧密,平果样地的较薄及疏松。3样地叶肉的海绵组织层数多且排列疏松、细胞不规则、胞间隙大及差异不明显。3样地的地枫皮栅栏组织厚度、组织结构紧密度均为靖西>马山>平果,海绵组织厚度与组织结构疏松度大小为马山>靖西>平果,栅海比为靖西>马山>平果。

文化的国别性,自然而然地决定着文化的多样性。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大体上就会形成多少国的文化。这些人类文化以多种形式存在,就是文化的多样性问题。教师教育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这种多样性文化,达到一切为我所用的目的。

现在说到文化创新条件。文化多样性的根本活力在于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创新又取决于人们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的气魄与勇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4 到16 世纪,在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浪潮,就不是仅仅以全盘复兴古希腊、 古罗马文化为目标的,其真正目的,恰恰是借复兴之名,求创新之实。经过这一浪潮的洗礼,不但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天文学、机械学、建筑学、物理学、解剖学与生理学等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创新成果。这些领域都涌现了文化巨匠,被称为产生巨人的时代。在这些巨人身上,最值得我们赞许的正是他们的文化创新意识与能力。赞许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具备这种创新意识与能力。作为教师,更应该具备这种意识与能力。毫无疑问,传播文化往往是一种再创造,经过这种再创造,自然蕴含着文化创新,增添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与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如今许多教师养成一种惯性,只当传声筒、教书匠,缺乏文化创新意识与能力。长此以往,对祖国的教育事业是相当有害的。刚刚说过,教师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接受创新文化教育。现在看来,教师教育还应纳入培养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内容。

文化的传统性,包含在传统文化当中。传统文化的积累,直接带来文化的多样性。此外,人们往往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融合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创造全新的文化。这种全新文化,自然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多样性的体系。我们相信,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教育的份额当中,永远也不会缩小的。

三、多样性文化构成的特性与教师教育

构成多样性文化的特性因素很多,如地域性、国别性、民族性、群体性、习俗性、宗教性、传统性等。

再次说到组织基础要素。组织基础就是文化大军的形成,文化创造队伍的壮大。说到底,这种基础就是群众基础。人类世界是群众创造的;人类文化也要靠群众创造。奠定群众创造文化的基础更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科学教育的空前普及,民主自由氛围的营造,创新为用等社会风气的形成,大众创业热情的极大提高等。有关方面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人类最近50年,将远超过去数千年的文化创新总量。当然,其文化的多样性,也是过去数千年所无法比拟的。这无不证明:现代社会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文化创新、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方向发展。面对文化创新大潮,每位社会成员都应争当弄潮儿。然而,在文化创新大潮面前,一些教师徘徊观望,没有参加到文化创造大军的行列里,对文化创新成果,不是积极研究、推广,而是任其束之高阁。教师教育,必须纠正教师这种袖手旁观的行为。试想,一批又一批文化创新成果一旦被社会不断推广应用,便迅速形成一道道新的文化景观,大大增添原有文化的多样性。传播、推广这些创新文化,正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之一。毫无疑问,教师率先接受创新文化,是由其职业所决定的。教师教育机构,既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又要成为研究、推广创新文化成果的基地,成为培养文化创新队伍的摇篮。

从表1可以看出,苹果园中风速明显降低,5月苹果风速最大,以后呈降低趋势,不同处理风速相差较大。苹果树冠上部风速明显大于树冠下部,行间清耕苹果下部风速比上部风速降低42. 84%,间作小麦风速降低36. 47%,自然生草降低45. 49%。苹果树自身具有降低风速的作用,效果明显,树冠迎风面与背风面相比,树冠上部平均降低风速23. 31%,树冠下部风速降低42. 00%。8月份行间清耕风速下降率56. 91%,间作小麦下降40. 11%, 自然生草下降39. 33%;9月份行间清耕风速下降率39. 67%,间作小麦下降36. 14%,自然生草平地下降15. 49%。

由文化的习俗性,构成的多样性文化,涉及到各个民族,牵扯到社会各个领域,还关联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各民族不论在衣食住行还是在丧葬嫁娶等方面,也不论在社交礼仪还是在竞技信仰等方面,都形成了习俗文化。这些民族习俗文化,是我们认识各民族、各社会阶层、各种生活的一把钥匙,值得作为教师教育的一方面重要内容。

文化的民族性,包含在多民族的文化当中。多民族的文化,其显著特征就是多样性。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由汉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多样性文化。毫无疑问,我们的教师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

顺便说到经济要素。经济的繁荣,往往带来文化的繁荣及其多样性的发展。如我国汉朝、唐朝的国力极度强盛,经济高度繁荣,带来两个王朝文化事业相对发达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增长,包括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等创造出巨大财富,释放出巨大能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硕果累累。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社会,不断诞生的信息文化成果,更带来文化的空前多样性。教师教育应该及时关注文化创新成果,包括把信息文化成果作为关注的焦点,时刻注意扭转教师跟不上信息时代步伐的被动局面。此外,某一文化领域并非由于经济发达的有利因素,而是由于经济停滞的不利因素,刺激了它的发展。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造成社会大动荡、经济大倒退的恶果。然而,正是这两次变乱,刺激了唐宋爱国主义诗词创作的繁荣,并使之达到高峰,出现两道前所未有的文化壮丽景观,从而推动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为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爱国诗词创作等文化现象,还要研究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要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教育应该把某些文化现象与其产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学习研究的一个方面。

文章的标题“柏拉图的真之学说”很容易让人觉得海德格尔要对柏拉图那里的“真”做一番系统的研究。但是海德格尔一开始就区分了“科学的知识”和“思想家的学说”:

文化的宗教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标签。如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宗教节日,在每年的这个节日里,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的男女老幼,都要举行庆祝活动。这种普天同庆、万众欢腾的节日氛围,至少暂时冲淡了人们的忧愁烦恼,解除了人们的身心疲惫。仅此一点来看,这类宗教节日文化,就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教师教育,没有理由缺少宗教节日等文化教育。

多样性文化的产生,还在于文化内部的竞争。正是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一些文化保留下来,一些文化被淘汰;一些旧的文化消亡,一些新的文化产生。一些文化表现出具有长久的竞争力、生命力,一些文化只是具备短暂的生命力和微弱的竞争力。也是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文化不但保持了勃勃生机和活力,而且保持了多样性。一句话,文化的内部竞争,带来它的变革,带来它的多样性。“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作为教师,不只是多样性文化的观赏者、继承者、传播者,还是它的鉴别者,能够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广大教师如何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 借助于教师教育,接受文化变革教育,文化常新教育。同时接受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本文选择FH7点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试验数据分别计算得出p-s曲线及s-lgt曲线(图1),其中p为荷载,s为沉降量,t为时间。FH7点最终加载值至300 kPa,最终沉降21.20 mm,卸载后残余沉降为18.26 mm。该点p-s曲线呈圆滑型,特征点不明显,无明显陡降段,最大加载值的一半小于相对变形s/d=0.008所对应的荷载,因此取最大加载值的一半作为该点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我们反复强调指出,多样性文化产生的要素也好,多样性文化构成的特性也罢,无不客观上规定着我们必须把多样性文化纳入到教学实践、 策略、方法、内容当中,纳入到教师教育当中。

其中i表示研究个体即西部12个省(区市),t表示时间即从2003年到2016年,xit表示除了金融发展因素外对地区经济增长有较大影响的控制变量,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对外依存度和社会劳动力。FDit是与区间相关的依赖变量即金融发展水平。HCit是门槛变量即人力资本存量,因为人力资本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也有重要影响,在这里也把它加入控制变量之中。γ是研究中待估计的门槛值。I(°)为指标函数,其相应的括号内条件成立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μi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效应,eit为随机干扰项。进一步地,(1)式可以转化为:

四、多样性文化与学校、教师教育

教师传播多样性文化,其主要场所是学校。从某种程度上看,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是传播多样性文化。在学校这个特定场所里,文化的多样性又显示出哪些特点?又打上哪些学校教育的特殊烙印?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还分为隐形文化、显性文化。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则表现为隐形教育、显性教育,或者隐性课程、显性课程。这里仅以由隐性文化导致的隐性教育为例:何谓隐性教育? 《老子·二章》说得最精确,就是“行不言之教。”对此,《论语·颜渊》则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据此说来,教师传播隐性文化,开展隐性教育,就是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具体说来,让学生由衷地感到教师时时处处值得学习,言行举止值得效仿,并把这种学习与效仿化作自发、自觉、自愿、主动的行为。此外,依据孔子“风行草偃”之喻,《说苑·君道》指出:“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即只要上级为下级带好头,领导为群众带好头,教师为学生带好头,就能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不言而喻,为人师者,自己首先接受教育,然后教育学生;未正人,先正已;时刻记住这样的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完全可以说,推行隐性教育,还有显性教育等,是教师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多样性文化传播活动的重要步骤。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还分为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反映在学校教育上,一变而为稳定性文化、变动性文化。所谓稳定性文化,大多是人类世代相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一代又一代人的真知灼见,包括许多客观真理。尤其是基础教育,正是以传播相对稳定性文化为主流的。然而,进入21 世纪,知识处于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频率一再加快,于是,变动性文化的份额一再加大,在总量上大有超越稳定性文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尤其以传播由创新文化演变的变动性文化为主流。概括说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兼顾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或相对稳定性文化、变动性文化的传播工作。教师教育需要全方位涉猎由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演变而成的相对稳定性文化、变动性文化,然后,由教师向学生传播这两种文化。其间,教师再融入自己的真知灼见,帮助学生消化这两种文化,培养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文化的多样性,又与文化的同一性相辅相成。学校教育自然包括多样性与同一性文化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一方面,需要关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引导他们区别不同文化的差异;然后,开展多样性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开展同一性教学,让学生比较牢靠地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同时,又为多样性文化教学打好基础。多样性文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来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同一性文化教学的目的也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在未来的多元文化社会里一显身手。多样性与同一性文化教学,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就决定着教师的教育,内容也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教育在前,学生教育在后;只有搞好教师教育,才能搞好学生教育;传播多样性文化者,先接受多样性文化教育。这样,才符合辩证法,符合多样性文化传播规律,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规律。

五、吸收国外学者建议,搞好教师多样性文化教育

我们依次论述了教师教育必须把多样性文化列为必修课、 多样性文化产生的要素与教师教育、多样性文化构成的特性与教师教育、多样性文化与学校及教师教育等问题。其目的在于:为处理好多样性文化与教师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搞好教师多样性文化教育献计献策。不过,搞好教师多样性文化工作,其路径有多条,比如半个世纪之前,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就指点出一些路径,他们提出如下一些很好的建议:

有关方面要注重选拔熟悉多样性文化者当教育领导干部;教师教育机构,能够灵活运用多样性文化的材料;教师需要努力掌握多样性文化;为需要掌握多样性文化的教师提供培训条件;相关领导部门确保多样性文化教育目标的达成; 经常调整、充实教师教育培训计划;有关方面及时公布多样性文化更新动态;设立多样性文化与教师教育研究机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候光.世界民俗文化系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

DONG Qing-yu
(Chifeng University,Chifeng 024000,China)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determines that teacher education must regard diversity culture as a compulsory course.The emergence of diversity culture has its own reason, such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lement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These factors promote our culture to variety.It directly affect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diversity culture, eve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Therefore, we must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ty culture and teacher education so that we can do a good job of teacher diversity culture education.

Keywords:Culture;Diversity;Teacher Education;Factors;Condition;Characters

中图分类号:G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3-0100-04

收稿日期:2020-02-0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qikandaodu/2020/0514/332.html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名著的路径研究
下一篇:马与草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