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余秋雨讲赤峰文化(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讨论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跨入文明的门槛的时间究竟在什么时候。我前面讲到,巴比伦和埃及文明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是四

现在有一个问题要讨论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跨入文明的门槛的时间究竟在什么时候。我前面讲到,巴比伦和埃及文明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是四千多年,一般是这么说的。根据就是我们的考古发现,这个考古发现需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我们的文明和文化的区别是依据什么,比如,我的家乡浙江余姚,我们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那个文化是七千年,在河姆渡文化的东边,前两年又发现了田螺山文化,上溯到八千年,但不能说已经进入文明的门槛,我们一般称为史前文化,理由是因为他缺少几个文明的标准:第一必须要有城市的痕迹;第二需要有文字;第三需要有青铜器。当然,在学术界也有第四个标准,就是祭祀痕迹,有人说青铜器与祭祀分不开,所以,我们还是以三个标准来分析。如果以这三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河姆渡文化、田螺山文化只能说是史前文化,因为它们还在进入文明的门槛之前。

中华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时间确定在什么时候呢?我们一般是确定在公元前21世纪,我们现在是公元后21世纪。就像一张纸,我们对折一下,就是公元后21世纪和公元前21世纪。中华民族进入这个门槛的时候叫夏代。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教科书还这样写。

由此,我们就理解红山文化的意义了。第一,红山文化显然比这个年代要早。第二,它影影绰绰的已经具备了跨入文明门槛的几个标准。我们在红山文化的发掘中,很早就出现了土围墙,我很早就看到陶器里边的象形符号。土围墙是不是一种比较早期的城市痕迹呢,象形符号是不是和我们的文字有直接的关系呢。虽然没有成熟的青铜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金属的块状物。因此,在红山文化时期已经看到了我们靠近文明门槛非常早的痕迹,红山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在门槛前和门槛后的一种文化。随着对红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得我们文明的门槛往前挪移。

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有人说你前面讲的只是痕迹而已,还不够成熟;也有人说如果把中华文明的门槛再向前推移一千年,那么我们的文明就和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是同步的,是人类文明最早出现曙光的地方,这就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性所在。

红山文明和其他几个文明不一样,其他几个古文明在19世纪开始发掘,在20世纪的前期已经获得国际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公认了,我们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起步时间比较晚。最早可追溯到满洲国的时候,是一些日本学者开始的发掘研究。真正进入研究高潮,我认为是20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今天。尽管我们今天生活在蒸蒸日上的当代,正处在一个研究中华文化到底什么时候跨入文明门槛的一个关键期,但是,我们现在的研究高潮还没有过去。

有人会说研究中华文明的起点应该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情,为什么我会认为这是一个全民族重大关切的事呢?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呢?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中华民族现在越来越明白:我们的发展,我们的进步都和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了,我们都知道了文化的力量。但是,我们对文化有一个误会,这个误会就在于大家都重视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人没有充分的准备。谁也没想到中国发展那么快,中华民族的地位提升的那么高。没有准备,就要按照原来的历史书上和文化书上的一些材料讲文化。这样一讲,我们突然感觉他们讲的文化与全世界所需要的中华文化,全中国所需要的中华文化不一样。因为社会大转型、经济大转型,文化没有转型过。文化没有转型的时候,我们只能拉到哪里都是菜,讲来讲去,只会讲一些宫廷斗争,讲一些过去的故事,讲一部小说里边的细节之类,有些零零碎碎的小发现。讲这些对不对?这个没什么错,但是这和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伟大民族要回答全世界的文化答案距离很大。人家听不懂,人家看不明白,别人不知道你们的伟大在何处,怎么能用这样的话题去告诉全世界中华文化是什么?

所以,世界上所有民族都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却不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中华文化遇到的一个大问题。正因为这样,我们要从起点上去寻找。红山文化就是我们在起点上寻找的一个重点。今后特别是我们在座的赤峰人,我们要明白,我们是站在中华文明的起点上,我们谈论文化要谈论大文化、粗线条、大结构的文化,不要一下子就落到非常细小的点上去。我们中国的历史那么长,国土那么辽阔,能讲述的东西太多太多,漫无边际。全世界包括我们全中国都渴望要了解中华文化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却在小细节上讲个没完没了,这值得深思。清朝的宫廷里发生了哪些矛盾,明朝内阁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是离开了大纲的节目,有可能引导我们迷失方向。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qikandaodu/2021/0512/624.html

上一篇:赤峰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赤峰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