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余秋雨讲赤峰文化(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不要说我们在北方就落后,如果没有北方,黄河文明在汉朝之后还会萎靡不振,中原文化不仅没有被因为北方文化的入侵而衰落,反而因北方蛮族的强悍注

不要说我们在北方就落后,如果没有北方,黄河文明在汉朝之后还会萎靡不振,中原文化不仅没有被因为北方文化的入侵而衰落,反而因北方蛮族的强悍注入而进一步巩固。

最近写一本书叫《寻觅中华》,其中一篇文章叫《从何处走向大唐》。我坚信仅有诸子百家建立不了大唐,只有通过我们这条文化碰撞交流之路才能把大唐建立起来。大唐伟大是因为当时整个欧洲都沉入黑暗的中世纪,地球上没有什么光亮的时候,大唐却光芒万丈。我一直这样讲,从公元七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好多个世纪,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毫无疑问在中国。从公元7世纪开始全人类的文明光亮集中在了中国,这一点我们没有任何的民族主义的情绪。公元7世纪的时候伟大的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市有多少人口呢?不到五万,当时欧洲一万人就是个城市了。我们的大唐帝国长安城有多少人呢?一百万,城外的人口还没有统计,城市郊区还有一百万。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当时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城市还有两座。一个是巴格达,当时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还有一个是伊斯坦布尔,地处欧亚文明的交汇地。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加到一起还不到长安城的二分之一。长安城里的日常生活也体现了多元文化一体,长安城那边的人穿的是波斯的服装,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看的是印度的杂技,用的是罗马的艺术品,住的是拜占庭的房屋。全世界七十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名留学生都住在长安,长安城里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写诗,上到皇帝,下到最普通的劳动者几乎都会写诗,物价又很便宜,人们幸福指数都非常高。贞观四年,一个堂堂的大唐帝国一年之内刑事犯罪只有29 名;世界上当时的所有宗教都在长安有他生存的土壤,哪怕是在自己原来的国家已经灭亡宗教,在唐朝的长安都被保留下来。这样的辉煌一直延续了好几个世纪,尽管安史之乱之后情况发生变化,但辉煌依然存在,一直延续到宋朝。这是中华民族广阔胸襟和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集中体现。

我们既然看到了这么伟大的唐朝,我们就不能不想到它的来路;想到它的来路,我就不能忘记我们北方的土地对于中华主体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输入。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来自北方草原。在长安城里面有一些胡姬酒店,就是那些来自中亚的美丽女孩子开的酒店。李白和他的朋友们吟诗作乐后,会高兴地骑着马去胡姬酒家,其开放和豪迈不是我们先秦的哲学家所能够体验的。

我前边讲过了赤峰地区文化的重要性,第一是在起点的时候,他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一个大台阶;第二就在所有的文明遇到北方蛮族的时候,中国北方民族成了强化了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我再讲一个曾经研究过的第三个理由。在中国、在全世界人类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大规模战争的时候,全世界都有可能遇到了北方更大的入侵,在这十分严重的时候,中华文化倡导一种智慧的思维,使得中华文明没有衰亡。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哪里来的陌生人》。我列举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耶律楚材。当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席卷亚洲和欧洲的时候,中原文化在当时也遇到了这场战争风暴的洗涤。成吉思汗很想找到一个智者来辅佐自己,他到处寻找这个人。成吉思汗在大帐里见到了耶律楚材,一见面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耶律楚材,成吉思汗笑了,一定是辽国的契丹人。成吉思汗说:契丹不是被女真人的金朝灭了吗,现在蒙古人把金朝消灭了,耶律楚材你应该感谢我,因为我把灭亡你们辽国的仇人消灭了。耶律楚材回答:契丹被灭国之后我在金朝做了官,我不会感到灭金对我来说是痛快的;虽然金国灭亡辽国我很难过,您灭亡了金国我也不会感到快乐。他这个观点非常有深度,第一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第二他是在对成吉思汗讲话。在当时这样对成吉思汗讲话绝大多数都要死罪的,但是,成吉思汗认为他是了不起的男子汉。对他说:留在我身边,辅佐我吧。耶律楚材的祖籍在我们赤峰地区,他是耶律倍的八世孙。作为成吉思汗的宰相他在蒙古与宋朝的战争中救下过无数中原人的性命。我们这里就出现过这样极其优秀的人物。耶律楚材用人道主义的大爱,辅助英雄,又能劝阻英雄,最后能够带来非常有秩序的和平。耶律氏灭亡之后,他身为金国官员选择的文化是汉文化,辅佐元朝两代帝王三十多年,建立了元朝统治的构架。

在我们赤峰这块土地上铺垫了中华文明进入文明门槛的重要台阶;给中华民族输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里的智者避免了一场横扫千里的文化沦落。这三点是不是我们赤峰这块土地对整个中华文化贡献巨大?我想我讲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在座的人不要以为我面对赤峰的听众故意讲一些好话,大家通过我推理的逻辑就会知道,我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讲好话,构建这样大的逻辑体系,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逻辑结构。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qikandaodu/2021/0512/624.html

上一篇:赤峰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赤峰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