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余秋雨讲赤峰文化(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20世纪前期,英国有个大哲学家叫罗素,他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1920年来到中国,他在中国考察了大概10 个月,走遍了全中国,也讲

在20世纪前期,英国有个大哲学家叫罗素,他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1920年来到中国,他在中国考察了大概10 个月,走遍了全中国,也讲了很多的课,听课的人里边有毛泽东、周恩来。他告诉欧洲人,中国人非常好,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中国人过着国泰民安的日子,他是指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之前,中国人过得很好,中国人的乐天知命,中国人的善良他都讲到了。翻译请他讲一讲中国人的缺点,罗素说,第一,中国人打仗胆比较小,没有想象的那么勇敢,他又补充到,现在是军阀混战,胆子小一点也无所谓;第二,中国的官员都有一点贪污的倾向,但又补充说当时的北洋政府不好;第三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他说中国人对赈灾缺少热情,对捐献缺少一种本能的冲动,缺少人道主义的共识,往往对别人的灾难在心里还暗暗窃喜。平心而论,罗素讲到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但是5.12 地震把罗素先生发现的地窖之门又一次的震开了,我们在无数中华儿女的身上发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赈灾意识。有两个美国人认为大地震后中国有一点像9.11 后的美国,9.11 之后美国人非常团结,非常阳光、非常正面、非常友爱。我说:不! 中国人比9.11 之后的美国人更加优秀。9.11 后美国有恨,所以引发后边的两场战争,而5.12 大地震之后我们中国没有恨,我们靠爱解决了一切问题。美国要靠两场战争解决心里的不平衡问题,中国没有,我们靠爱解决了这场地震造成的灾难和所有的后果。

这次地震成为缩小规模的世界末日。如果世界真有末日,中国人一定会表现得十分优秀,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与优秀之处。一些对我们非常傲慢的国家在好多问题上根本不如我们。譬如美国的新奥尔良地区遭受飓风以后,他们的救助情况与我们完全不一样。灾难地区出现了好多抢劫的问题;他们的军人很晚才到达现场;他们的领导人只是坐了飞机在上空晃了一下就走了;到现在为止还有四万多人无家可归。所以我们中华民族骄傲是有理由的。奥运会从正面,地震从负面呈现了我们的伟大。我讲这些话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我告诉大家要从文化上守护我们的根脉。慈善和大爱,从这里我们就找到了中华民族的根脉,中华文明就会感动全国人民,感动全世界。有了慈爱和大爱我们就有了凝聚力,光喊口号是产生不了凝聚力的,光喊多伟大、多勇敢、多优秀是凝聚不了人心的,5.12 那个凝聚力是惊人的。在善心和大爱的精神引领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广阔胸襟展现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形成了,我们让世界感动,这个时候我们的民族精神就呈现了。

好多人还在问我,中华文化的前途何在?中华文明能不能战胜别的文明?其实中华文明的前途是它自身结构的重新调整,我们要从术的世界中脱身而出,回归到大道上来,在道的本质上让中华文明的光辉重现。世界本来是多元的,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中华文明中又只有一种儒家文化,那就太单调了。最近几年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的主题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命名,世界文化差异性的问题,世界因差异才美丽,世界因差异而有价值,世界因差异而让人兴奋。只有差异才有审美的价值。在文化差异的世界中,我们不要企图凌驾于别的文化之上,企图去吃掉别的文化。我们要用我们的大善去感动别的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真正能够弘扬发展的一条光明道路。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的文化看得高人一等,以为我们的文化已经压倒了全世界,有多么高尚,那就不切合实际了。如果伊拉克人不断讲他们历史优秀,就会让人感到好笑。在萨达姆统治时期我到过伊拉克,当他们用一部大型史诗展示伊拉克历史的时候,我坐在那里感觉有些纳闷了,因为他们的历史是割裂的,伊拉克的历史与表演者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现实的景象太糟糕了,他们连打造这样一台节目的经费都没有,穿上古代的服装在那里感动大家,其实大家是感动不了的。所以,讲历史悠久有的时候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文化中断了。我们的文化为什么能够一直延续?因为中国历史上总会出现一批人,他们不思考自身的利益,他们思考文化的使命,思考民族的未来,思考如何把战争转化成和平,让争斗变成互爱。否则的话以谋术互相打来打去,最终我们的文明一定是一片瓦砾,一定是血流成河的战场。只有从大爱的立场上来解读我们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有价值,否则讲历史同样没有意义。

我把今天要讲的第二部分内容就要讲完了,大家应该明白了我讲的中华文明的两个起点了。一个是从历史上,时间上的起点,红山文化是一个重要台阶;另外一个起点就是精神上的起点,就是至善和大爱。如果仅仅有历史的起点,没有精神的起点,这个文化就没有了感动人的力量,就缺少了灵魂。如果只有爱,只有精神,没有历史验证就失去了支撑,那些缺少历史的国家都可以实现的,我们把历史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结合到了一起,变成一种文化的力量。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qikandaodu/2021/0512/624.html

上一篇:赤峰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赤峰智慧农业的发展路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