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后公地矿区铅锌多金属矿床(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查明24条铅锌矿体,均产于二叠系上统林西组泥质、钙质、硅质粉砂岩层间破碎带内,呈平行脉状产出。其中3、4、5矿体为

3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查明24条铅锌矿体,均产于二叠系上统林西组泥质、钙质、硅质粉砂岩层间破碎带内,呈平行脉状产出。其中3、4、5矿体为矿区主要矿体。矿体赋存于东西向层间破碎带中,在平面上主要呈脉状展布,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上呈层状产出。目前基本控制矿体走向长度80m~330m,倾向延深为120m~285m。矿体总体倾向360°,倾角在55°~65°之间。矿体平均品位Pb+Zn为4.3%,Ag为24.30g/t,主要围岩为泥质钙质粉砂岩,赋矿岩石为含铅锌矿石英脉。

3.2 矿石特征

地表氧化带主要见有褐铁矿、白铅矿、菱锌矿、孔雀石等。深部矿石中矿石矿物为闪锌矿(含量4%~10%)、方铅矿(含量3%~6%)和黄铁矿(含量3%~7%),局部见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含量65%~70%),次为方解石、绿泥石。方铅矿呈铅灰色,他形、半自形和自形集合体,多呈条带状、稠密浸染状或不规则脉状产出,与闪锌矿共生,粒径0.1mm~2mm;闪锌矿呈黄褐色,自形—半自形,细粒—微细粒状,多呈条带状或稠密侵染状产出,与方铅矿同时存在,粒径0.1mm~5mm。

3.3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分3期:早期伴随岩浆热液活动形成面状蚀变,主要有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中期蚀变伴随成矿作用形成与矿体密切联系的带状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晚期蚀变主要沿控矿构造发育,主要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表现为伴随碳酸盐化的残余SiO2再次充填形成沿构造发育的石英细脉。

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

后公地铅锌矿Pb、Zn(Ag)多金属矿化主要产于二叠系上统林西组地层中。矿体赋存于东西向层间构造破碎带内,呈脉状严格受层间构造破碎带控制。矿区附近早二叠世和晚侏罗世花岗岩发育,矿区内有花岗岩和闪长岩出露。说明矿区除地层本身聚集了一定的成矿元素,后期岩浆活动也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层间断裂的形成,为热液活动,含矿热液的灌入、活化和聚集提供了通道,并为矿体赋存提供了空间。以此初步判断本区矿床成因类型:中—低温热液充填式脉状铅锌矿床。

4.2 找矿标志

矿区内围岩蚀变普遍而强烈,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由于表生氧化作用,地表硫化矿物多变成褐铁矿等氧化物,且多形成铁帽(褐铁矿化)。另外主要矿化蚀变严格受层间断裂构造控制。因此呈线状分布的褐铁矿化带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5发现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南部地区,是贵金属金的重要成矿带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和评价一些有开采价值的中—大型金矿床,如撰山子、金厂沟梁、大水清、红花沟、莲花山、柴胡栏子等金矿。从现有矿床规模和矿种主要以金为主,伴生有铅锌银等金属,唯独后公地矿区以铅锌矿为主,为今后在赤峰南部地区寻找大型铅锌矿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邵积东.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J].内蒙古地质,1998,(2):1~28.

[2]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3] 毛景文,李晓峰,李厚民,等.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J].地质学报,2005,79(3):343~372.

后公地矿区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赤峰市东部,敖汉旗(新惠镇)西11km处,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东经:119°48′30″~119°50′00″北纬: 42°15′30″~42°16′30″。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金、银、铜、铅、锌、铂、钼多金属成矿区(Ⅱ3);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Ⅲ6);硐子—汤家杖子钨、金、铅锌、铜成矿带西段(Ⅳ64); 撰山子—各力各金成矿带中部(Ⅴ64-3)。通过对后公地矿区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对该区域进一步的铅锌多金属找矿工作有所帮助。1区域地质背景勘查区大的构造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Ⅰ级),温都尔庙~翁牛特加里东褶皱带(Ⅱ级)、敖汉旗复向斜南西翼(Ⅲ级),处于化德~赤峰~化德东西向深断裂与敖汉旗复向斜交汇部位;由于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区内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即有华力西旗岩浆侵入又有燕山旗岩?地层出露地层主要有古生界志留系中统晒乌苏组(S2s)、八当山岩组(S2b)、上统西别河组(S3x)、石炭系上统酒局子组(C2j)、二叠系上统林西组(P2L),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土城子组(J3t)、白垩系下统义县组(K1y)、九佛堂组(K1jf)、阜新组(K1f)和上统孙家湾组(K2s),和新生界第三系上统五叉沟组(N2WC)及第四系全新统(Q4)。二叠系上统林西组为本区主要赋?侵入岩区域内岩浆岩自晚二叠世到晚早白垩世发育,晚二叠世侵入岩有钾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或闪长玢岩等,侏罗世早期侵入体(Jr):本区出露的主要为白马石沟,公爷府、大西梁等岩体,均出露在后公地北西部,呈北西~南东向分布的岩基产出,面积约230km2。岩性为黑云二长花岗岩、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黑云斜长花岗岩。在白马石沟、狐狸吐等地,接触带围岩蚀变强烈,有铁铜矿化。本区位于狐狸山Cu、Pb、AuⅡ-Ⅲ金属量异常南侧。侏罗世中期侵入多呈岩株状产出,岩性白岗质花岗岩;早白垩纪侵入岩呈岩株状或不规则状出露,其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一般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脉岩多为花岗细晶岩、闪长岩及流纹斑岩脉等,属侏罗世晚期产物,其中闪长岩脉与铜(Cu)成? 褶皱构造敖汉旗复向斜,轴向近东西,轴面倾向北,倾角65°。主要由二叠系、石炭 断裂构造1.3.2.1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处于化德~赤峰深断裂东端的一部分,位于图幅南部,断裂走向呈波状弯曲,倾向多变,倾角在70°~80°间。主要由白垩系、侏罗系、二叠系、石炭系地层及早侏罗世,晚侏罗世酸性岩浆岩组成。构造规模较大,其为成矿前构造、是控制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北西向断裂构造。北西向断裂长度0.5km~3km。断层面产状走向310°~340°,倾向NE,倾角65°~75°。是区域上的重要容矿构造。例白马石沟铜钼?北东向断裂构造。北东向断裂长度100m~200m, 断层面产状走向20°~45°,倾向110°~125°,倾角70°~75°。2矿床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为古生界二叠系上统林西组(P2L):岩性为一套浅变质砂岩板岩,按岩性划分为硅质粉砂岩局部夹板岩、凝灰质砂岩、钙质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和含砾砂岩等4个岩性层,受向斜构造控制,地层走向260°~280°,北翼地层倾向南,倾角10°~25°,南翼地层倾向北,倾角55°~75°;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硅质粉砂岩局部 构造区内褶皱与断裂构造均有发育,褶皱主要为一轴面南倾的不对称复式向斜,轴向NEE,南翼倾向北,倾角55°~75°,北翼倾向南,倾角10°~25°。矿体沿复式向斜南翼岩层层间断裂侵入而成。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北西、北东东和近南北向四组。东西向断裂在矿区南部成群出现,多属层间压扭性断裂,总体走向270°,倾向N,倾角55°~75°,为铅锌矿体的主要控矿容矿构造。北西向、北东东和近南北向构造均属成矿后断裂,对?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勘查区南东角,出露的岩浆岩有晚侏罗世花岗岩和二叠世晚期闪长岩。晚侏罗世花岗细晶岩、流纹斑岩脉。与矿化较为密切的主要是闪长岩脉。3矿体地质特征3.1 矿体特征矿区查明24条铅锌矿体,均产于二叠系上统林西组泥质、钙质、硅质粉砂岩层间破碎带内,呈平行脉状产出。其中3、4、5矿体为矿区主要矿体。矿体赋存于东西向层间破碎带中,在平面上主要呈脉状展布,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上呈层状产出。目前基本控制矿体走向长度80m~330m,倾向延深为120m~285m。矿体总体倾向360°,倾角在55°~65°之间。矿体平均品位Pb+Zn为4.3%,Ag为24.30g/t,主要围岩为泥质钙质粉砂岩,赋矿岩石为含铅锌?矿石特征地表氧化带主要见有褐铁矿、白铅矿、菱锌矿、孔雀石等。深部矿石中矿石矿物为闪锌矿(含量4%~10%)、方铅矿(含量3%~6%)和黄铁矿(含量3%~7%),局部见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含量65%~70%),次为方解石、绿泥石。方铅矿呈铅灰色,他形、半自形和自形集合体,多呈条带状、稠密浸染状或不规则脉状产出,与闪锌矿共生,粒径0.1mm~2mm;闪锌矿呈黄褐色,自形—半自形,细粒—微细粒状,多呈条带状或稠密侵染状产出,与方铅矿同时存在,粒径0. 围岩蚀变围岩蚀变分3期:早期伴随岩浆热液活动形成面状蚀变,主要有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中期蚀变伴随成矿作用形成与矿体密切联系的带状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晚期蚀变主要沿控矿构造发育,主要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表现为伴随碳酸盐化的残余SiO2再次充填形成沿构造发育的石英细脉。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4.1 矿床成因后公地铅锌矿Pb、Zn(Ag)多金属矿化主要产于二叠系上统林西组地层中。矿体赋存于东西向层间构造破碎带内,呈脉状严格受层间构造破碎带控制。矿区附近早二叠世和晚侏罗世花岗岩发育,矿区内有花岗岩和闪长岩出露。说明矿区除地层本身聚集了一定的成矿元素,后期岩浆活动也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层间断裂的形成,为热液活动,含矿热液的灌入、活化和聚集提供了通道,并为矿体赋存提供了空间。以此初步判断本区矿床成因类型:中—低温热液充填式脉状铅锌?找矿标志矿区内围岩蚀变普遍而强烈,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由于表生氧化作用,地表硫化矿物多变成褐铁矿等氧化物,且多形成铁帽(褐铁矿化)。另外主要矿化蚀变严格受层间断裂构造控制。因此呈线状分布的褐铁矿化带是重要的找矿标志。5发现意义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南部地区,是贵金属金的重要成矿带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和评价一些有开采价值的中—大型金矿床,如撰山子、金厂沟梁、大水清、红花沟、莲花山、柴胡栏子等金矿。从现有矿床规模和矿种主要以金为主,伴生有铅锌银等金属,唯独后公地矿区以铅锌矿为主,为今后在赤峰南部地区寻找大型铅锌矿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参考文献][1] 邵积东.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J].内蒙古地质,1998,(2):1~28.[2]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3] 毛景文,李晓峰,李厚民,等.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J].地质学报,2005,79(3):343~372.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qikandaodu/2020/0721/380.html

上一篇:热河赤峰游记<sup>①</sup>
下一篇:2015 年赤峰市HIV/AIDS 疫情分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