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在地语境下的规划展览馆设计(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陆邵明. 全球地域化视野下的建筑语境塑造[J].建筑学报,2013(8):20-25. [2] 百度百科. 赤峰[EB/OL]. https:///item/赤峰/?fr=aladdin. [3] 张雅静,梅洪元,陈剑

[1] 陆邵明. 全球地域化视野下的建筑语境塑造[J].建筑学报,2013(8):20-25.

[2] 百度百科. 赤峰[EB/OL]. https:///item/赤峰/?fr=aladdin.

[3] 张雅静,梅洪元,陈剑飞. 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研究[J]. 城市建筑,2010(1):114-115.

[4] 王又佳. 我国当前建筑语境中的流行现象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05(1):14-16.

[5] 陈翔,黄长静. 建筑的语境地带[J]. 建筑与文化,2015(7):185-187.

[6] 陈红,景铁山. 建筑的语境——镇江博物馆新馆设计[J]. 浙江建筑,2005,22(1):3-5.

[7] 刘宇扬. 耕耘在地 放眼全球——当代青年建筑师在中国的地域建筑实践[J]. 城市建筑,2009(6):40-42.

[8] 曾一龙. 复杂性形态语言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D]. 重庆:重庆大学,2012.

[9] 甲子. 玉湖完小映玉湖——当代中国地域建筑范例[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0(1):22-28+30.

[10] 王少斌. 构建地域文化特征的展示形式和空间体验——以云浮城市规划展览馆展陈设计实践为例[J]. 装饰,2014(1):86-87.

[11] 李言伟. 城市规划展览馆展示设计初探[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

[12] 钱凤德. 中外城市规划展示馆比较分析——以上海和巴黎城市规划馆为例[J]. 装饰,2015(7):108-110.

[13] 张博. 中国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探析[J]. 艺术百家,2017(5):258-259.

[14] 彭云飞. 城市规划馆空间设计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3.

陈 喆,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马 宁,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s.

1 在地语境下的设计1.1 建筑的语境语境(Context)来源于语言学、叙事学,泛指语言环境,是语言片段中的上下文,前后段落以及前后因果联系[1]。“语境”这个词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20年代,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884年—1942年)通过对南太平洋上的土著居民的语言进行观察后首次提出,并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语境就没有意义。语境对理解一种原始语言非常重要,同时他也区分出了两种语境类型,“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今年来,一些计算机语言学家又定义语境为:用于特定时空场景特征化的整体信息,这些信息被认为使用者与行为之间有着动态制约关系。在建筑学领域,Context常被翻译为文脉,是指建筑所在的物质环境及包含的文化内涵,从更普遍的意义上去解释,分为物质化的,非物质化的环境,在环境中各类深层、浅层的构成要素间表面的、内在的联系构建起来的一种隐晦、模糊的一种话语系统、一种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建筑虽指代物质化的有形的实体,却无法脱离所处的语境独立存在,准确地把握语境的精髓,有助于对设计自身的定位,有助于和环境的沟通和交流,延伸出符合当地文化的设计语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生长出的传统建筑形式,从功能到造型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恰恰证明了语境对建筑的影响 在地语境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城市发展飞速,建筑设计仿佛也进入了全球化的语境,在大肆宣扬功能主义之后大多严重地脱离了对在地语境的呼应,形成的是千篇一律的城市界面,这种城市面貌难以与文化背景产生关联,无差别的城市空间也不利于个体形成独特的城市意向,对城市的理解片面而单一;中国地域辽阔、历史背景复杂使得传统建筑的本质趋向于满足其自身合理栖居方式,不同区域的风俗文化多少都有不同,不同文化和气候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也不尽相同。近几年建筑师也在不断地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系,如何符合建筑所在地的地域环境、引入当地文化,以在地语境为基准进行设计,在这种逻辑下进行设计有助于建筑更好地与所处环境对话,对于建筑的审美,个体存在主观的差异,而遵循地域主义,在地语境下的设计能够唤起个体与背后文化的对话,使得建筑有“生于此,长于此”的逻辑感染力,同时对设计者来说在作品中表达一时一地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替代的。在地语境下的设计方法并不唯一,在此以此次项目为例总结一种设计逻辑:在地文化因子的提取,文化因子的转译,深入处理。在地文化的提取,即所在环境、城市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中,选择较为代表性或者想要表达的文化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为设计者主导,可选择特点明显形式感强的文化元素,也可选择与所设计内容有较强关联的文化内容;文化内容的转译,在选择了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提取其内在的形式逻辑,提取其主要线条或者主要图形进一步符号化或解构其主要元素,表达在设计中,如同转译一般将文化因子转译到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元素经过转译后才更加符合当今的建筑设计原则;深度处理指在经过转译后与整个设计保持一致性,使技术合理,建构逻辑清晰,也使文化因素更贴切设计内容。2 规划展览馆的概念与内涵2.1 独特的展览建筑近年来规划展览馆建成数量越来越多,2000年2月15日,上海城市展览馆对外开放,成为了我国首座投入使用的城市展览馆建筑,在这之后,城市展览馆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出现,近十几年间,这种类型的建筑从无到有,数量上飞速增长得益于经济与政策的发展。规划展览馆是以展示城市规模和规划发展为目的的展览类建筑,与传统展览类建筑不同,规划展览馆的展览方式以图片、模型、实物为主,包括总体规划模型展览,城市历史展,建设成就展,还有区县规划展区等更为详细的展览。规划展览馆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也成了政府规划决策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桥梁,也为国内外规划专家、城市研究者、建设者提供了学术报告,相互交流咨询的场所。同时重要的是可以让普通市民参与进来,通过对规划展览馆的参观,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规划理念和发展前景;同时也是监督城市发展最系统、直观、有效的途径。规划展览馆其独特性已经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展览类建筑,形成了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的建筑类型,作为大型公共建筑避免了作为单一纪念碑式的存在,以更加开放的积极姿态参与城市的公共生活,以多样丰富的方式诠释个体与城市的深层次关?城市文化精神的栖息之所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所在城市的代表性公共建筑,除了自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还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文化内涵;同时城市的规划馆又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城市规划展览馆为公众关注城市规划、了解城市历史、参与城市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在参与展览的过程中,市民个体是检查者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报以期待,同时也了解了城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汲取了历史文化,规划展览馆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精准地叙述了城市的内在性格与精神特质,成为城市宣传的重要窗口,更重要的是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栖息之所。尊重建筑所在的地域文化,通过设计去呼应当地文化,这也是建筑设计过程中所追求的,坐落于不同城市的规划馆在其特殊性和所展陈内容上已经等同城市的名片,更应该呼应地域的文化内涵,符合建筑的在地性,同时发现,当今中国城市形态的差距越来越少,城市特色的缺失也源自单体建筑单一追求功能主义而没有深度剖析地域文化,在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设计中,发掘地域特色并汲取这种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自然人文因素,形成具有特色的形式语言,可以唤起参观者的兴趣和认同感,更好地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如在本次所举例的赤峰市规划展览馆设计过程中,充分思考了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并引入设计中。图1 平面布局图2 赤峰市规划展览馆鸟瞰图图3 玉猪龙图4 玉猪龙象征图腾2.3 规划展览馆的物质空间在展览类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建筑空间与陈列设计的关系,首先建筑空间是展陈的最基本的物质载体,而陈列设计直接决定参与者的参观体验。目前来说,较多的博物馆在初期建筑设计和后期的展陈设计交由不同的团队完成,这种工作模式导致设计初期忽略了展览内容,空间与展陈设计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观体验和展览效果。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展陈空间的需求,与其他展览类建筑一样,规划展览馆也注重空间的展览效果,在浏览的过程中完成对建筑及内容的参观;同时要注意此类建筑中最多的为沙盘模型,其中整个城市的沙盘模型最大也最为重要,其次还有区县规划沙盘或其他区域沙盘模型,需要较大的空间满足这种展览方式;常见的平面处理方式有两种。A为传统的布局方式,以流线串联起展览空间,包括规模较大的城市沙盘展览空间,与其他展览空间并无二致,只在空间尺度上做区分,这种排布方式让浏览顺序更加清晰,便于浏览顺序组织参观顺序,具有一定的叙事作用,但无差别的空间也削弱了各自展厅的主题;B在空间布置上稍作出调整,将沙盘模型与建筑中庭相结合,其他展览空间围绕中庭进行组织,同时中庭的沙盘可以不设置明显的分隔,与周围的空间更好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模糊边界的展览效果,突出了城市沙盘的中心地位,强化了规划展览馆这种主题和视觉感受(图1)。3 赤峰城市规划馆方案设计(图2)3.1 文化背景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坐落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接处,蒙东辽西冀北地区(旧热河地区)经济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在历史上,辽西走廊得到开发之前曾是中原地区进入东北地区的唯一通道,自明清以来是关内商旅进出蒙古高原、松辽平原的必经之路,燕山以北地区的商贸重镇,自古便有“金朝阳,银赤峰,拉不败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之称,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赤峰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境内有红山文化遗址[2]。红山文化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它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且兼有西石器时代文化,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等(图3)。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极具动感(图4)。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赤峰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全市有30多个民族,其中以蒙古族居多,占总体人口的19.11%。历史上,赤峰曾作为辽代首都,建有辽上京,辽中京两座都城;至清代设乌兰哈达厅,管辖科尔沁草原蒙古诸部落,科尔沁草原是著名的“科尔沁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曾经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科尔沁在蒙古语中的意思为“最忠于皇帝的部落 场地的处理赤峰市规划馆基地位于赤峰市小新地组团,宝山路以东,金融一路以西,金融一街以南,解放路以北。其中西南侧宝山路为城市快速路,南侧解放路为城市主干道,北侧及东侧的金融一街与金融一路为城市次干道,在地块的周边功能较为完备。方案包括3500m2赤峰市规划展览馆及配套的科技展览项目;场地设计对多条流线与建筑形体进行推敲,最终保证了功能分区合理,流线互不干扰的场地秩序,场地中的建筑形体“C”字型,由场地西北—东南方向作为布局轴线,形成主要的室内室外及景观,作为建筑主要开口朝向。场地内将地上机动车停车场入口置于地块东北侧,地下机动车停车场入口设于基地北侧,并分设两出入口满足使用需要,办公入口位于建筑东南侧,后勤及货运入口设于东北侧;在异型的狭长地块中,需要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且良性的城市界面,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兼顾到公共项目对城市空间的贡献,尽可能地提供室外的场地与临近的赤峰体育中心产生呼应,共同打造整齐丰富的城市界面,“C”字型也围合出了室外灰空间,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块活动场地,同时半室外空间也在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有了合理的过渡,使庞大的建筑尺度更宜接受;同时我们规避了大型公建追求宏大的视觉感受而忽视了个体尺度的景观设计,在设计中将广场分为几个小块进行设计,引入大量绿色植被,更贴近个体尺度。图5 赤峰规划展览馆功能示意图图6 造型来源3.3 内部功能设计(图5)在设计内部空间时,首先将功能进行整理,左侧为规划展览馆部分,右侧为配套的科技展览和会议部分。我们希望室内空间有一个明显的主题,所以选择了将沙盘置于中庭的布局方式,使进入展览馆的体验者围绕着城市沙盘进行参观,围绕着中庭排列其他区域展览,内部员工使用空间独立在北侧,流线不产生交叉。图7 室外光柱造型来源3.4 在地性的表达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在地文化的提取、文化内容的转译、深入处理的设计逻辑,将赤峰市的在地文化提取引入到我们的设计中。首先我们选取了赤峰最著名的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玉猪龙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对于C形玉龙的形式和作用,现在仍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C形玉龙的外形来源于蛇身、马首,其功能是红山先民祈雨时用于沟通天地的祭祀之物;也有也学者认为C形龙是红山时期最大的部落图腾,是体现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图6)。至今尚缺乏明确的考古学依据证明其作用。其造型圆润流畅,线条舒展,形象简洁但具有特色,是红山文化中典型的文化符号。首先我们分析玉猪龙的造型,提取玉猪龙的C字型作为主要的形体骨架,将C字型转译为形体上两部分相扣的弧形外墙,成为整体形式中最主要的元素;最后深化将弧墙颜色定为细分缝金属铝板,铝板可以反射周边的植被,进一步削弱体量感。在“C”字型围合的广场中需要一个具象的,且具有形式感的东西去统领半室外的空间,也限定了这个空间的边界,强调了空间的范围,同时也满足了屋顶结构的需求,为屋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于是我们想到蒙古族女子的传统头饰顾姑冠,从中提取了这种头饰的上大下小的几何形式,转译为通高的光柱,再用参数化深化其钢骨架,丰富了光柱的光影,在夜晚也提供了场地的照明(图7)。图8 坡道造型来源对于公共空间,我们希望在设计中能更好地沟通建筑内部与自然环境,能够将室外的环境引入室内,同时在展览允许的情况下,内外相通地组织一些活动和展览,更好地将规划展览馆引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在“C”型围合空间我们设置一条犹如“哈达”的坡道,将室外的元素延伸到室内,哈达是蒙古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可作为服饰的装饰物 ,也可作为社交活动中的礼品,向他人献上哈达表示敬意和祝贺,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按照我们之前的逻辑,哈达的形象与我们所需的路较为契合,也将一条随风飘扬的哈达的流动线条提取后,进行转译为曲线的坡道(图8)。结语经过对赤峰市城市规划馆设计过程的分析,我们总结了规划展览馆的空间设计方法,对今后城市的规划展览馆的设计有借鉴作用;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基于在地语境下进行规划展览馆的设计思路,在对建筑所在语境进行细致分析后选取合适的文化因子后转译,在建筑创造中增强了建筑的在地性,更好地呼应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建筑产生长于此的逻辑感染力,以单体建筑的尺度反映地域的文化。这种思路也可以应用在景观、场地设计中,以这种设计语汇呼应在地语境,从而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界面。参考文献[1] 陆邵明. 全球地域化视野下的建筑语境塑造[J].建筑学报,2013(8):20-25.[2] 百度百科. 赤峰[EB/OL]. https:///item/赤峰/?fr=aladdin.[3] 张雅静,梅洪元,陈剑飞. 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研究[J]. 城市建筑,2010(1):114-115.[4] 王又佳. 我国当前建筑语境中的流行现象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05(1):14-16.[5] 陈翔,黄长静. 建筑的语境地带[J]. 建筑与文化,2015(7):185-187.[6] 陈红,景铁山. 建筑的语境——镇江博物馆新馆设计[J]. 浙江建筑,2005,22(1):3-5.[7] 刘宇扬. 耕耘在地 放眼全球——当代青年建筑师在中国的地域建筑实践[J]. 城市建筑,2009(6):40-42.[8] 曾一龙. 复杂性形态语言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D]. 重庆:重庆大学,2012.[9] 甲子. 玉湖完小映玉湖——当代中国地域建筑范例[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0(1):22-28+30.[10] 王少斌. 构建地域文化特征的展示形式和空间体验——以云浮城市规划展览馆展陈设计实践为例[J]. 装饰,2014(1):86-87.[11] 李言伟. 城市规划展览馆展示设计初探[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12] 钱凤德. 中外城市规划展示馆比较分析——以上海和巴黎城市规划馆为例[J]. 装饰,2015(7):108-110.[13] 张博. 中国城市规划馆展示设计探析[J]. 艺术百家,2017(5):258-259.[14] 彭云飞. 城市规划馆空间设计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3.

文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cfxyxbzzs.cn/qikandaodu/2021/0417/580.html

上一篇:赤峰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高效用水发展建议
下一篇:民族地区远程学习者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赤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